初探《纯粹理性批判》
2022-05-29 / modified at 2023-04-30 / 3.3k words / 13 mins
️This article has been over 1 years since the last update.

康德(1724~1804,大约是乾隆年号)是调和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最主要的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大清还在处理起义),尤其讨论了认识论。当然他不仅是思想家,他在道德、美学等领域,甚至教书也有很多成就。

背景

本文有一定难度,本身术语也需要积累

阅读前需要了解

  • 《知识创造的方法论》的SECI模型作为总体背景
  • 休谟的经验主义
  • 判断与知识
  • 时代背景:语言符号的不完备,定义的不清晰,概念依赖的递归性…

适用读者

  • 中高级产品经理与SE

有什么作用

  • 定期更新思考框架,更加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 软件与算法分析的高阶场景中,思考的时间空间观与拆解方法

本文是仅供参考的拼凑整理,即使最简洁的VSI读本都难以讲清楚,更何况本文了。

术语

基本术语

  • 经验:

    • 指经历,比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单纯的用感知获得要素(现象/信息),个人认为广义的通信交换都是经验。
    • 特例:我在教科书上学习了”数学几何定理“,这里的知识也是“经验”的。
  • 经验主义(Empiricism):所有的概念来自于经验,即感官。

    • 传统经验论:判断=感觉+感性直觉
    • 康德看法:判断=感觉(没有心智结构)+知性判断
  •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并非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的推理也可以作为知识来源。

  • 单子(monade):

    • 莱布尼茨:是形而上的精神点,这些点复合构成了现象。
    • 函数式编程场景:比如Java的Optional/Stream,详见这里
  • 因果:

    • 语义上的转喻,比如“因为下雨所以来晚了”
    • 指事物在时空上的连续关系(happens before),比如分布式系统的“因果一致性”
  • 运动变化/事件流:外部世界的对象。

  • 先验论:

    • 如果一种论证为了建立经验的先天条件而超越了经验探究的限度,那么就是先验的。
    • “来自经验而却又独立于经验”的思考系统链与方法论
  • 物自体:感知不到的客观世界。

  • 知识:康德认为,外部经验感知的现象+先验的能力组合的判定。最终得出不可知的结论。

  • 判断:

    • 特称判断: 有的S是(不是)P,强调归纳,比如“至今为止太阳每天升起来”
    • 全称判断: 所有S是(不是)P,比如“鸡叫是太阳升起的原因”
    • 休谟认为:特称判断无法得出全称判断
  • 先验范畴:康德的12个范畴。

唯心客观、唯心主观与唯物

唯心唯物争论无意义,因为“心”和“物”的定义在各自的空间中有交集。如下是整理

  •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时候。

  • dealism(唯心) denies the knowability or existence of the non-mental, while phenomenalism(唯物) serves to restrict the mental to the empirical.

  • 唯心认为世界的本源不可知,我们只能通过现象进行有限的理解,我们观察到的是被感性与知性加工过的虚拟世界。唯物是人(意识)作为认知主体对客体世界(物质)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是物质决定了意识如何认知。

  • 神经科学中介绍的“我的主客边界”和“投影论”。

$2人的意识唯心主义(idealism)意识创造并且决定了物质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观(objective)唯心主义强调可知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对象=感觉”客观(Objective)唯心主义强调投影与理念神经科学的“投影论”笛卡尔二元中的“天赋观念”休谟“世界是不可知的”谢林柏拉图“理念论”康德"综合先天是可能的"苏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黑格尔“绝对精神”存在即合理(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唯物主义/实在论物质(自然)决定了意识罗素摩尔流变学说

上述分类在某些看法甚至正式考试中存在不一致,比如“休谟”/“康德”。以及各个学者前后期的学术观点也不一致,分类是难以精确的。

先验(Transcendental)与先天(apriori)

由于本文只是初级了解,而且事实上即使是名家也翻译不同[1],不进行深究,本文简化如下

在工程场景下,比如AI,一般会用a priori来描述逻辑知识的一种实现,比如logic, mathematics, and certain ethical principles。它一般是与后天(aposteriori)的经验知识相对立。

先验一般就会与kant理论混在一起讨论,比如 space, time, and causality。它们是经验的前提。

与生俱来(Birth)主要用于医学上的定义,不在本部分范畴中。

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

分析(Analytic)判断

是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A proposition is analytic if the content of the predicate-concept of the proposition is already contained within the subject-concept of that proposition. they are true by definition。因此它不提供新知识,因为谓词的含义已经包含在主词之内。

综合判断

谓词的含义超出主词的含义,并且其真假需要按照经验(感知)才能确定。

注意这些不能简化:分析!=理性主义!=自洽的形式化,综合!=经验主义

$2判断独立于感官印象先天分析(analytic)(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eg: 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摹状词理论数学的形式知识(形式逻辑)三角形有三条边先天综合(synthetic)(主词与谓词没有包含,但是通过知性加工)纯粹理性十二个范畴关系(尤其是时间)模态时间空间的直觉形式自然规律的知识数学的先验知识(新的知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依赖感官后天分析(analytic)(不存在)后天综合(synthetic)(主词与谓词没有包含,但是通过感官加工)eg: 他坐在椅子上

分析与综合的争议

这里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包含”的定义,举例如下

  • 康德认为,谓词是否包含在主词之中就是定义标准,然而这里的“包含”是有歧义的,比如7+5=12,对于我是死记硬背的经验图像,而有人可能认为是存粹的数字。
  • 是否获得新知识:比如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仅通过谓词演算也得出了新概念(有时间性的),那么就是先天综合的。
  • 是否需要时间空间的分析:比如1+1=2,“累加”必须在时间中才能获得意义。
  • 语言学:
    • 自然语言描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不精确的,比如石头是物体 [2],大家对“物体”是分析还是综合就有分歧
    • 即使是形式化语言,也有哥德尔(1906~1978)的不完备问题,哥德尔本身也有不可知的趋向。

对此,这里查了很多资料,又会陷入”现象学“中(胡塞尔,弗雷格,海德格尔,哥德尔),点到为止。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要深度理解微积分,必须掌握其形而上的“单子论”,可惜国内研究资料非常少,而且“单子”难以形式化。

  • 一个真命题是宾词存在于主词之中,praedicatum inest subjecto
  • “存在”在分解过程中涉及到无限、差异与重复的概念。这里就引入了有质无量的“单子”和“普遍符号语言”。

这里可以借助“褶子”进行导读理解,但是又把你带到了法国当代哲学了。

综合先天判断 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

表象:感觉、知觉、概念和范畴等等。

时间空间:是先验直观的形式,是经验存在的预设。

感性(直观):被动的接受到对象对于我们的刺激而形成的表象,时间与空间是直观感性的有且只有形式。

直观:一种知识不论以各种方式和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它借以和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目的的,还是直观。可以类比为日语的,英语的by

范畴:它是一般对象的可能性的条件。有时被转喻为“格律”

先验逻辑:按照概念形成范畴以整理知觉。

存粹:pure,单纯指思考边界。比如存粹知性、存粹理性。

知性:范畴知性(Verstand)的纯粹概念,一共有12种,比较重要的是时空上的因果关系。

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下图是个人的理解,注意个人认为“现象”不等于“经验”

$2个人对康德的认知流程理解人类先天综合的判断后天综合的判断先天分析的判断感觉材料现象世界/可感世界先验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形式先验逻辑形式(现象)形而上学(存粹理性,二律背反)比如经验判断比如命題演算判断自然客体知性(范畴与)理性极致→理性←知性→理性表达←知性↓验证  ↑理性push感性能力(被动的接受)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箭头是递归螺旋的,这里也体现了自我反思(反身性),即可计算性。

神经科学的角度,这里也非常类似“直觉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术语。

假如从计算机的角度进行分析,康德定义了一个递归的状态机,函数的初始值是“经验与感官印象”,内部通过“先天综合”进行计算,个人认为如下

  • 当前深度学习中,通过矩阵进行卷积的算法的过程就是模拟的空间直观感性。只不过它只能统计“离散相关性”的分析认识,但是无法有“因果关系”的主观认识。
  • 在递归算法中,递归本身就是对时间的直观感性。只不过它是形式的,离散的。

二律背反

人们通过有限的知性和有限的经验去认知事物,但是却想达到最完美纯粹的理性,最终会导致二律背反。

这里个人认为也是一个递归问题,我们通过对递归的运动状态分析来反推递归。

这个观点预测/限定了人的认知范围,比如物理上的“宇宙边界外/光速/高维空间”是无法理解的。

疑问

Q: 纯粹理性能否通过学习改善?

或者换一句说,“时间空间”的抽象能力,是否就决定了某人的智力上限?

  • 这种抽象能力是否有智力的量化标准,能否通过后天进化?(比如思维训练,“聪明药”等)
  • 数学物理能力弱的人,那么是否就完全无缘高等知识?(数学/算法)

A: 个人认为如下

  1. 大脑可以与神经网络机器进行对比,它取决与CPU算力(大致平均)、算法(先天综合的判断)与样本集。
  2. 智力可以用“判定的速度”才是知识。
  3. 先验的知识可以经过不断储备训练提高的,一直接近到二律背反为止。

因此智力可以后天提高,但是后期会边际递减。

Q: 递归是综合的还是分析的?

A: 个人认为如下:

  • 递归性质是一个“自我反思”的抽象公式,是“范畴”能力,是先天综合的判断能力,存粹的递归就是存粹的理性,但是不可知。

  • 计算机算法的递归,比如fib(n)=fib(n-2)+fib(n-1),是对离散空间与时间感知,通过理性思考的分析判断。

结论

无论康德观点经过时代变迁后如何失效,但是都强调了

  • 后天学习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 低天赋可以通过递归方式弥补

另外方法论上的维度上,一定要基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

  • 较为纯粹的知识场景:比如“算法”,“数学”,否则只能以经验形式去学习枯燥的定义或理论,而找不到直观图示。
  • 哲学场景:比如现代哲学,根本绕不开古典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即使新的观点覆盖了旧的观点,旧观点也有批判价值。

参考

导图: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174696


  1. 康德的先验(a priori)论到底指什么 - 劳承万

  2. 胡 塞 尔 对 康 德 先 验 哲 学 的 改 进 ———以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为视角 “No. 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