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1724~1804,大约是乾隆年号)是调和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最主要的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大清还在处理起义),尤其讨论了认识论。当然他不仅是思想家,他在道德、美学等领域,甚至教书也有很多成就。
背景
本文有一定难度,本身术语也需要积累
阅读前需要了解
- 《知识创造的方法论》的SECI模型作为总体背景
- 休谟的经验主义
- 判断与知识
- 时代背景:语言符号的不完备,定义的不清晰,概念依赖的递归性…
适用读者
- 中高级产品经理与SE
有什么作用
- 定期更新思考框架,更加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 软件与算法分析的高阶场景中,思考的时间空间观与拆解方法
本文是仅供参考的拼凑整理,即使最简洁的VSI读本都难以讲清楚,更何况本文了。
术语
基本术语
- 经验: - 指经历,比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单纯的用感知获得要素(现象/信息),个人认为广义的通信交换都是经验。
- 特例:我在教科书上学习了”数学几何定理“,这里的知识也是“经验”的。
 
- 经验主义(Empiricism):所有的概念来自于经验,即感官。 - 传统经验论:判断=感觉+感性直觉
- 康德看法:判断=感觉(没有心智结构)+知性判断
 
-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并非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的推理也可以作为知识来源。 
- 单子(monade): - 莱布尼茨:是形而上的精神点,这些点复合构成了现象。
- 函数式编程场景:比如Java的Optional/Stream,详见这里
 
- 因果: - 语义上的转喻,比如“因为下雨所以来晚了”
- 指事物在时空上的连续关系(happens before),比如分布式系统的“因果一致性”
 
- 运动变化/事件流:外部世界的对象。 
- 先验论: - 如果一种论证为了建立经验的先天条件而超越了经验探究的限度,那么就是先验的。
- “来自经验而却又独立于经验”的思考系统链与方法论
 
- 物自体:感知不到的客观世界。 
- 知识:康德认为,外部经验感知的现象+先验的能力组合的判定。最终得出不可知的结论。 
- 判断: - 特称判断: 有的S是(不是)P,强调归纳,比如“至今为止太阳每天升起来”
- 全称判断: 所有S是(不是)P,比如“鸡叫是太阳升起的原因”
- 休谟认为:特称判断无法得出全称判断
 
- 先验范畴:康德的12个范畴。 
唯心客观、唯心主观与唯物
唯心唯物争论无意义,因为“心”和“物”的定义在各自的空间中有交集。如下是整理
-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时候。 
- idealism(唯心) denies the knowability or existence of the non-mental, while phenomenalism(唯物) serves to restrict the mental to the empirical. 
- 唯心认为世界的本源不可知,我们只能通过现象进行有限的理解,我们观察到的是被感性与知性加工过的虚拟世界。唯物是人(意识)作为认知主体对客体世界(物质)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是物质决定了意识如何认知。 
- 神经科学中介绍的“我的主客边界”和“投影论”。 
上述分类在某些看法甚至正式考试中存在不一致,比如“休谟”/“康德”。以及各个学者前后期的学术观点也不一致,分类是难以精确的。因此仅供参考
先验(Transcendental)与先天(apriori)
由于本文只是初级了解,而且事实上即使是名家也翻译不同[1],不进行深究,本文简化如下
在工程场景下,比如AI,一般会用a priori来描述逻辑知识的一种实现,比如logic, mathematics, and certain ethical principles。它一般是与后天(aposteriori)的经验知识相对立。
先验一般就会与kant理论混在一起讨论,比如 space, time, and causality。它们是经验的前提。
与生俱来(Birth)主要用于医学上的定义,不在本部分范畴中。
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
分析(Analytic)判断
是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A proposition is analytic if the content of the predicate-concept of the proposition is already contained within the subject-concept of that proposition. they are true by definition。因此它不提供新知识,因为谓词的含义已经包含在主词之内,比如AI的Token再如何精炼也无法产生新的知识。
综合判断
谓词的含义超出主词的含义,并且其真假需要按照经验(感知)才能确定。
注意这些不能简化:分析!=理性主义!=自洽的形式化,综合!=经验主义
分析与综合的争议
这里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包含”的定义,举例如下
- 康德认为,谓词是否包含在主词之中就是定义标准,然而这里的“包含”是有歧义的,比如7+5=12,对于我是死记硬背的经验图像,而有人可能认为是存粹的数字计算。
- 是否获得新知识:比如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仅通过谓词演算也得出了新概念(有时间性的),那么就是先天综合的。
- 是否需要时间空间的分析:比如1+1=2,“累加”必须在时间中才能获得意义。
- 语言学:- 自然语言描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不精确的,比如石头是物体 [2],大家对“物体”是分析还是综合就有分歧
- 即使是形式化语言,也有哥德尔(1906~1978)的不完备问题,哥德尔本身也有不可知的趋向。
 
对此,这里查了很多资料,又会陷入”现象学“中(胡塞尔,弗雷格,海德格尔,哥德尔),点到为止。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要深度理解微积分,必须掌握其形而上的“单子论”,可惜国内研究资料非常少,而且“单子”难以形式化。
- 一个真命题是宾词存在于主词之中,praedicatum inest subjecto
- “存在”在分解过程中涉及到无限、差异与重复的概念。这里就引入了有质无量的“单子”和“普遍符号语言”。
这里可以借助“褶子”进行导读理解,但是又把你带到了法国当代哲学了。
综合先天判断 Synthetic a priori judgments
表象:感觉、知觉、概念和范畴等等。
时间空间:是先验直观的形式,是经验存在的预设。
感性(直观):被动的接受到对象对于我们的刺激而形成的表象,时间与空间是直观感性的有且只有形式。
直观:一种知识不论以各种方式和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它借以和对象发生直接关系、并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以之为目的的,还是直观。可以类比为日语的て,英语的by
范畴:它是一般对象的可能性的条件。有时被转喻为“格律”
先验逻辑:按照概念形成范畴以整理知觉。
存粹:pure,单纯指思考边界。比如存粹知性、存粹理性。
知性:范畴是知性(Verstand)的纯粹概念,一共有12种,比较重要的是时空上的因果关系。
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下图是个人的理解,注意个人认为“现象”不等于“经验”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箭头是递归螺旋的,这里也体现了自我反思(反身性),即可计算性。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这里也非常类似“直觉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术语。
假如从计算的角度进行分析,康德定义了一个递归的状态机,函数的初始值是“经验与感官印象”,内部通过“先天综合”进行计算,个人认为如下
- 当前深度学习中,通过矩阵进行卷积的算法的过程就是模拟的空间直观感性。只不过它只能统计“离散相关性”的分析认识,但是无法有“因果关系”的主观认识。
- 在递归算法中,递归本身就是对时间的直观感性。只不过它是形式的,离散的。
二律背反
人们通过有限的知性和有限的经验去认知事物,但是却想达到最完美纯粹的理性,最终会导致二律背反。
这里个人认为也是一个递归问题,我们通过对递归的运动状态分析来反推递归。
这个观点预测/限定了人的认知范围,比如物理上的“宇宙边界外/光速/高维空间”是无法理解的。
疑问
Q: 纯粹理性能否通过学习改善?
或者换一句说,“时间空间”的抽象能力,是否就决定了某人的智力上限?
- 这种抽象能力是否有智力的量化标准,能否通过后天进化?(比如思维训练,“聪明药”等)
- 数学物理能力弱的人,那么是否就完全无缘高等知识?(数学/算法)
A: 个人认为如下
- 大脑可以与神经网络机器进行对比,它取决与CPU算力(大致平均)、算法(先天综合的判断)与样本集。
- 智力可以用“判定的速度”才是知识。
- 先验的知识可以经过不断储备训练提高的,一直接近到二律背反为止。
因此智力可以后天提高,但是后期会边际递减。
Q: 递归是综合的还是分析的?
A: 个人认为如下:
- 递归性质是一个“自我反思”的抽象公式,是“范畴”能力,是先天综合的判断能力,存粹的递归就是存粹的理性,但是不可知。 
- 计算机算法的递归,比如fib(n)=fib(n-2)+fib(n-1),是对离散空间与时间感知,通过理性思考的分析判断。 
结论
无论康德观点经过时代变迁后如何失效,但是都强调了
- 后天学习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 低天赋可以通过递归方式弥补
另外方法论上的维度上,一定要基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
- 较为纯粹的知识场景:比如“算法”,“数学”,否则只能以经验形式去学习枯燥的定义或理论,而找不到直观图示。
- 哲学场景:比如现代哲学,根本绕不开古典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即使新的观点覆盖了旧的观点,旧观点也有批判价值。
参考
导图:https://mm.edrawsoft.cn/template/174696
- 康德的先验(a priori)论到底指什么 - 劳承万 ↩ 
- 胡 塞 尔 对 康 德 先 验 哲 学 的 改 进 ———以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为视角 “No. 2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