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article has been over 1 years since the last update.
在之前的认识论文章中曾介绍过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与科学解释的模型。而本文介绍的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是非线性,网状、根茎状、相互交叉的知识结构模型。
本文是《A Thousand Plateaus》的导读的导读,因此是二次压缩饼干,可以看做民科。
背景介绍
契机
本书通过Ghost in the shell的cyberspace的相关概念了解。
技能要求
- 这本书太难了,不推荐入门阅读,阅读导读能看懂就很强了。
- 需要掌握西方古典哲学史的主要观点,书中并没有对概念进行短暂的科普
- 如果实在任何书也看不进去,我认为Ted Talk的这篇的可计算性(computation)话题比较契合。个人认为差异与重复就是递归(可计算性)的形而上讨论。
术语
力比多: libido/リビドー的读音,心理学术语,一种心理内驱力,欲望。
Territory: 领土/地盘/领域
- Basin of attraction:吸引域,复杂系统的坚实平面。
- Line of flight:逃逸线,其实翻译为境界线更好
- Territorialisation:辖域化,"the movement by which one leaves a territory。能量在⾝体和经济的特定领域的投注,我个人的理解是类似于“力出一孔/范弗里特弹药量”
- De-territorialisation:解域化,能量在⾝体和经济的特定领域的撤销与再辖域
- Reterritorialization:再辖域化,能量在别处的再投注
我们从二十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扩张中的控制,首要的是要控制住资源分配的方向,其次才是财务回报。
ーー任总谈《力出一孔》
Stratification:层化,蕴含于潜在过去之中的先在条件在当下的现实化(每⼀事物就是它的历史)。
精神分裂: 这里并不是医学上的疾病,我觉得翻译为“Derivation”更好,特指思考中“重复”中的差异程度。其中
- 简单的差异是空洞重复机械的差异,比如富士康流水线
- 复杂的差异是非线性的,比如音乐的即兴发挥。在文中“解域化”也是同一个概念。这种差异将产生“特异”与“分叉点”,它们优于同一与存在。
抽象机器: 类似于程序中的λ解释器。强调的“What can become of it”的递归潜能,即可计算性。而不是“它是什么(what it is being)”。
层化:stratification,是对时间与存在的描述,个人认为是精神上的“原子论”。
潜能:“物质纵然有无限多的自我组织方式来“解决”它的“问题”,但却总是以确定的形式或模式来实现的。”
“双重生成”(double-becoming):介于外部的趋势与与哲学的“思想图像”的关联。
“交互预设”(reciprocal presupposition)”:“两项之中,任一项相对于另一项都不具有优先性或优越性,它们互相地构成彼此”
千高原认识论
以下将介绍《千高原》的认识论(思想图像)部分,主要是“根茎”章节与“平滑纹理”章节。
解读最初从“大爆炸”开始,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从认识论、本体论以及人类学展开,直到伦理学和政治学。
上述不一定全部要求看完,而是取决于个人需求(从任何高原看起来都可以),汲取到一点就很不错了
非机械论的因果关系,强调非线性的生成与反馈。
认识论:树与根茎
根茎的特点
- 可连结性
(他们强调说,他们“非常清楚还有许多其他模式”[499]),只是为了示例“‘和(AND)’的逻辑”——因为“树形模式强调的是动词‘是’(to be),……而根茎的构造则是连词,‘和……和……和……’(and…and…and…)”(25)。(“‘和’的逻辑”呼应了《反俄狄浦斯》中德勒兹和加塔利所说的“生产的连结综合”[connective synthesis of production]。)
| 树形(有中心)Tree | 根茎 Rhizome | 领域 |
|---|---|---|
| 长期记忆 | 短期记忆 | 神经科学 |
| 动词‘是’(to be) | 连词,connective synthesis of production | 思想图像 |
平滑与纹理
这两个术语千万不可望文生义,Smooth绝对不要想象为数学上完美的面,Striated也不要与3D渲染混到一起。
由于在原著中没有两者的精确概念定义(网上也没有),而只有例子或对比。
相比于对立,这两者之间更加是一种共存状态。
- Striate/'straɪət/: verb, 使之有条纹
- Striated/'straɪetɪd/: adj, 条纹状的
- Striation/straɪ’eɪʃən/: n. 条纹/条纹状的物体
我个人觉得书中毛毡这个例子可能有限,因为很多人可能先入为主,将毛毡脑补为“毯子”了。其实不如用太阳的表面来类比。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没有边界的。
- 空间:只要够长,任意一根头发A,都可以与另一根头发B进行连结。
- 时间:多重而随机,通过梳子等外力的“编码”,可以产生不同的发型(比如卷发或者直发)的表达
| 平滑Smooth | 纹理Striated | 空间模型 |
|---|---|---|
| 游牧民族 nomadic | 岿然不动 sedentary | 地理空间 |
| 毛毡 felt | 交错地织物 woven fabric | 内外空间 |
| 谚语警句 nomos | 法律 logos | 法律 |
| 敬天爱人(kyocera) | 泰勒科学管理 | 管理 |
| 游牧科学 | 主流皇家科学 | 科学 |
| 私立定制教育 | 普鲁士教育 | 教育 |
| 临床经验 | 蛋白组学/分子动力学 | 医疗 |
| CPU多级流水线 | 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 | |
本体论:混沌系统中的分层
三种巨型层
“无机层(inorganic),有机层(organic)和异质成形层(alloplastic)。在一个近似的意义上——但仅仅只是在近似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巨型层与物质、“生命”(Life)和文化一一对应起来。我将从无机层开始,然后是“生命”,进而再到文化。”
递归性的分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层并不是统一的度量标准顺延的,同时跨两层的对比意义不大,比如“社会”中的“人”是由物理上的“分子”构成的,但是事实上意义不大。
总结
本文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中文文章。本文是从复杂系统与递归定义来解读的,仅供参考。对其作者德勒兹了解深入的中文作品,目前只找到了许煜的相关著作《递归与偶然》。
附录
阅读时间成本
《千高原》可以看作复杂性(混沌)理论的形而上学。我投入了接近一年的业余时间才初步入门了两个章节。
- 本书没有大纲,解读思路繁多(一本书越是碎片化,它反而就越加完好整全)
- 术语、议题与背景极其繁琐,而且经过原著、导读、中文翻译多次借词
- 需要很多知识论、复杂系统、语言学、编程语言、现代逻辑学等跨学科场景作为基座进行“类比”
- 导读这本书的大纲太烂,连二级标题都没有
看这个有什么用?
目前没有什么用。
《千高原》阅读背景
参考这里
-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千高原?oldformat=true
- 导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99445/
- 本体: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396636/
掌握部分编程语言的理论,可能更好理解。
阅读方法
- 先扫描整个文本,提取出不了解的概念到笔记中
- 输出本书的提纲,单纯的抄一遍都可以(需要一定的记忆能力)
- 查阅概念(需要一定的检索能力),并输出笔记,生成“枝叶”(虽然本书作者警告读者不要扎下根系,但是我还是忍不住)
- 开始阅读与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