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笔记软件场景对比
2021-06-07 / modified at 2024-09-13 / 3.5k words / 12 mins

结构化笔记软件,相对于传统的Hexo等工具有更强的Tag与Block支持,那么这些工具与传统的Blog/Wiki有什么不同呢?

快速结论:

  • 双向标记场景极为有限
  • 长时间总结一定是树形结构
  • 短时间记录任何笔记都可以,要根茎状的灵感

背景

认识论

在阅读本文前,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下认识理论

  • 野中郁次郎(のなか いくじろう)的SECI模型
  • 千高原中的“抽象机器”与“平滑纹理”概念
  • 神经科学的“心理距离”的概念
  • 经典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了解一定的认识论,可以提高“方法的方法”,入门可以用金字塔原理等书。

“树状知识”与“根茎状知识“

人类大致有两种思考模型,一种是树形的结构化知识(比如书的目录),另一种是根茎状的有向图关系(类似于书的附录,比如倒排索引,再比如“举一反三”)。它们是对立、冲突且相互再辖域化的数据结构,它们对应着《千高原》中的“平滑”与“纹理”。

树形知识结构虽然符合普通人的认知习惯,但是它是一种过于整齐的思考,代价就是诠释(投影)过程中造就的大量的术语与割裂带,同时知识的权重可能更难找到。

根茎状(Rhizome)是没有层次关系的结构,由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提出。底层数据结构可以看作有向图,比如某些大师的手稿或者笔记,Wolfram搜索引擎,ChatGPT的AI模型,九龙城寨等。这些知识如同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算是对专家来说难度也是很高的。

从根茎状抽象到树形知识,一般称作外显化(被“编译”为层次结构,或者投影为视图)。从树形知识抽象到根茎状知识,一般称作内隐化(难度较高)。

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有能够总结树形知识的人可能已经很少见了,更不用说根茎状了。

知识录入的场景

我们可以按照场景来分析知识承载功能

场景媒介时间成本软件编辑平台
随手记/上课/灵感paper and pen随手,甚至可以语音输入系统自带note/手写终端
逻辑分析structure note1~4小时,需要思考Notion, logseq, obsidian, Excel电脑
单篇深度观点blog4~8小时,需要文字功底Hexo, Hugo电脑
层次结构体系Wiki数周,需要反复校对GitBook, Vitepress电脑

从上到下,难度依次递增,而且一定是nomadicsedentary的思考过程(参考这里)。同时,知识从Raw data录入到形成“阶”的分类,是需要多次“层化(stratification)“处理的,带来如下挑战

  • 每深入一层,都需要更高的专注度与专业知识,而每天的专注度是有限的。
  • 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要求一定技能的,比如“技术写作”是专门的职业。

这个过程处处都是门槛,与你使用的工具(链)是无关的。

跨平台的物理限制

上述场景中,除了随手记录,其它场景都是高度消耗专注度的工作ーー比如你在学习某个专业技术时,你需要

  • 查询权威资料
  • 实践相关技术
  • 总结相关内容

上述操作至少需要2K分辨率的屏幕,甚至是挑心情、温饱与咖啡桌椅的。用手机等物理屏幕小的设备查字典、看资料来回切屏是效率很低的。因此跨平台录入的机会可能只能局限于随手记的维度。

当然,如下是仍然需要的

  • 突发灵感(想到啥记啥)
  • 跨平台的查看(查看看编译后的静态结果即可,要求可搜索)

不要将“跨平台”作为工具选择的约束,事实上移动设备进行专业的修改机会非常少。

根茎状知识 ≠ 双向标记

Logseq/Roam Research/athens等软件提供了双向标记功能(Bi-Directional Links)

双向标记的定义

在笔记软件中,它使用[[TAG]]实现指向一个Block,是一种递归的关系。Tag的结构体大致如下

1
2
3
4
5
struct Tag{
String name;
String content;
List<Tag> pages;
}

这里的[[TAG]]是一种代表集合(the property or properties they must have to be members)的符号

  • 外延:关联的实体文章,比如有多少份Linked Reference的文章
  • 内涵:它本身的“质”的描述

下面是一个例子

1
2
# 笔记事例
のも和や和と都用来体现 [[联合复句]],其中のも的用法是...

其中“联合复句”这个概念被引用到它本身的介绍。

双向标记的冗余问题

我导入了Hexo等笔记的数据到“图”中后,发现“图”功能事实上好看但不实用

  • 上百个Tag难以搜索,而且相互关系是无向图
  • 维度缺乏层化,比如"自然-人-社会"的两个-中,观察本体的维度(阶)是不同的

最终导致这种可视化是华而不实的,反而还不如Excel的透视表好用

双向标记对关系描述的缺乏

在软件理论中,我们有UML图、ER图等方案来描述两个符号的关系。

举一个经典的“因果”例子,假如

我用手摸了热的炉子,它烫了我一下,我疼的手缩了回来

在经过这种体验后,大脑会提取出一个主观的因果关系“热炉子”->“疼”,这种逻辑关系至少要用有向图来表示。

而各类软件的双向标记的连结关系只能类似SQL一样进行静态的join运算,却不能包含“蕴含等价(计算等价)”。仅仅依靠标题-标题标题-Tag联系,是无法承载复杂属性(比如质、蕴含、覆盖、反身性)的。

目前商用或者开源软件均未有类似UML/Data Flow Diagram工具的childOf, afterOf, resultOf这种属性设计,而只有平级的结构,导致符号间的关系很弱。

根茎状知识需要“无尽”的诠释

由于知识表现媒介是有向图,那么就会涉及到图的深度或者广度遍历,这个门槛极高。我们不能说它是无效的,但是它很难被“编译”成新的诠释

  1. 一本书越是碎片化,它反而就越加完好整全
  2. “簇根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但簇根书却仍然保留着主根书的某些重要属性。在此,主根书能够完好地理解并忠实地表征外部世界的那份自信消弭委顿,而这份无能则恰好成为贯穿簇根书之始终的原则,即使这样一本书的终极意义被无限延搁,并且/或者(and/or)需要无尽的诠释”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多产品横向对比

与传统Wiki工具进行对比

特性logseqNotionHexomdbookmediawiki
全文检索YYYYY
TagYY, 但是较复杂YNY
树形结构NY, 导出后丢失NY需要自行排版
双向标记YNNNY
自动分词NNNNY
YNNN需要自行排版
学习成本需要掌握额外语法需要掌握Block的概念手写手写,挫败感极强需要自己搭与学语法

notion的格式是私有(Vendor Lock-in),而且难以承载排版、编辑等精心的外显化写作,写作体验上也很难干的过Typora这种打磨多年的工具。即使它有低代码能力,但是假如你的Excel用的很好,你可以超过它,而且在线版Excel是免费版本。

logseq 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它的门槛实在太高了ーー对写作硬件(桌面)、心智(递归管理)要求极高,同样还有双向标记的问题,它把Tag与Title基本上作为同级别来看待了,这种方法必然带来后期的低信噪比。当然,我对它用Lisp语言还是很乐观的,因为它后期会迸发出更加抽象的数据和程序绑定的方案。

mdbook/docusaurus等静态WiKi工具,定位是最终交付件,而不是迭代过程的笔记,对你的写作能力,知识范畴与编辑能力要求极高,它要求你已经想好了自己所思的树形提纲并割裂边界,可以被看作在写一份大论文了。而且后期维护更新/重构成本也非常高,假如你的"思考树"有问题,那么后续变动也会非常有挫败感。
以下是我的经历

  • 费力写的MyBatis/Eureka等IT应用知识,随着技术升级而半衰贬值
  • Java/LeetCode等八股文与面试,显然卷不过天天刷题的大学生,自己也很难坚持
  • 写的外语相关知识,发现自己的分类标准极其割裂,碎片量很大,还需要维护"倒排索引",最后无论是专业是分类广度都不如专业老师所写,重构成本(比如修改md的url)也非常高
  • 唯一成功的案例是公司内部文档,此文档极高地降低了咨询压力

综上,后续除了极其熟悉的领域,即使可以写mindmap,也不再考虑使用mdbook等wiki作为迭代文档,而是直接参考书。

同样mediawiki等动态WiKi工具,需要长期开机的服务,如果单机使用可能会赔本,但是家里有NAS/WebDAV倒是可以搞一搞。

blog等定制更强的工具,手动维护元数据的成本有点高而已,假如你不介意一些冗余的话。

综上,我的看法是结构化笔记可以用于快速录入灵感与整理部分思考,但是后期如果需要深度思考的话,还是要投入大量时间二次消化到专业的Wiki/Blog平台。

我所理想的知识工具

功能模块

  • 知识采集(灵感侧):快速笔记,启动速度快,支持跨平台同步,不要求排版
  • 知识加工(思考侧):根据上述灵感,查询资料,按照自己的演绎范式,整理为树型图,比如各种导图工具
  • 知识主题(交付侧):一款类似电路综合工具的笔记软件
    • 文本采用Markdown进行编写,支持内嵌或者分离存储元数据,元数据用于描述文档间的覆盖/因果等关系,并自动形式化推导,可以用Graphviz/UML等markup工具进行落地
    • 文档间的树形结构(TOC)或者根茎块(Tag)的关系,可以通过“编译器”自动生成,提供插件来优化IR,不要求link

最终文章本体可能会成为类似LISP这种文章和元数据混在一起的根茎状DSL,同时需要高级编译器。logseq在未来最有可能的实现。当然这样你可能又会陷入形式化知识(知识图谱)与自然语言的纠结中了。

目前最接近个人要求的反而是

  1. Excel,它的枚举能力强/可作为导图;批量操作能力强;透视图效率高
  2. PPT,也就是写奏折,它的认知密度应该是最高的,所以大公司病就是这么惯出来的

缺点是版本管理比较困难。

附录

虽然结构化笔记可以兼任很多任务(比如待办),但是都过于轻量而不好用。因此不推荐one tool,而是toolchain。

个人待办场景

  • 长远但是可能模糊的待办:系统自带todo即可,不要逼自己
  • 短期待办:系统自带todo即可
  • 长期且精确已分解的任务:推荐采用AzureDevOps进行工时估算管理。
  • 长期但是周期的事情:系统自带日历,可以导入ics文件

上述优点是有手机的提醒功能,不需要折腾。

个人记账

用在线Excel实现,只要掌握SUMIF基本就够用。

团队敏捷场景

这里涉及到团队协作,所以要有一个”数据请认真录入“的前提,如果你做过这类软件,可以发现有如下管理功能是用户高呼的需求

  • 工时估算与分析
  • 燃尽图
  • 自定义column与自定义Query
  • 工作流转移与审批
  • 多租户与权限管理

这种高级功能,建议以AzureDevOps/JIRA等工具作为标杆进行参考学习。类似notion等工具就算结构化能力很强,基本干不过excel,而Azure这种工具甚至可以连接到Excel。第二,notion等工具的灵活性容易产生方言问题,导致协同难以对齐。当然如果项目不追求高速迭代,使用notion也是够用的,但是价格和Azure也接近了。

CRM/ERP场景

CRM销售等场景,需要承载企业的L2C流程,是专业工具。不推荐用结构化笔记来承载,难点在于需求落地,建议购买企业/SaaS工具,可以参考国内的创业SaaS,省钱也可以自己搭一套内网开源CRM。

日常学习上课笔记模版

以学习英语为例,推荐格式如下,个人采用notion,但只使用了markdown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英语C1
++ Class(上课实体笔记再次整理这里)
+++ 1.2021.03.01.Chart
+++ 2.2021.03.08.Indentity
+++ 3....
++ Homework(作业整理)
+++ 1.Write xxx
+++ 2.Write xxx
+++ 3....
++ Sumaary(持续维护的体系化知识,类似Wiki)
+++ 时态
+++ 单复数
+++ ...
++ Topics(实践场景,按照话题分类)
+++ 表达观点
+++ 图表介绍
++ Question(整理的 back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