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模型整理
2020-05-23 / modified at 2024-08-24 / 3.9k words / 13 mins

非暴力沟通指通过感受、需求、请求、反馈的循环流程来解决问题的模型。

背景

什么是伤害

物理伤害

施加者通过武力、暴力、战争等手段来让受害者身体受到伤害,这种对个人来说,由于有各项法律规定以及极高的代价,可能比较少见。

精神(非暴力)伤害

施加者通过言语动作让受害者自我否定、自我伤害、自我指责/焦虑,失去认同感与自我实现。严重者可能产生抑郁、身体机能下降、甚至抑郁、想不开。

精神伤害相比物理伤害,更加隐蔽、甚至无意间伤害他人。

什么是对话?

对话本质是外界事物输入激励,经过状态机处理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1
现象/刺激 -(观察)-> 语境与认知 -(不可见的心理事件)-> 意识体验 -(语言表达)-> 输出 

观察-认知-表达流程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指对事物现象的观感与倾听,它是客观局限的采样方法。

  • 经验世界的观察:我通过感官对纯粹物理现象的观察,比如我看到“小明上班在使用手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观察并不一定正确,比如某人实际上在用手机回复工作邮件,而你却认为他在玩手机游戏。
  • 他人对你的表达/判断:比如通过对话、邮件表达出对你的批评、表扬等。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别人的看法是“基于经验”的主观判断。
  • 他人对你的情绪宣泄:比如“我很泄气”,“你这个XXX”,并听不进去你的任何解释
  • 他人对你的要求:比如“去把工作完成”

注意上述仅仅是输入源,你只是看到了一些信息。信息在特定时空下是客观且局限的,它不会因为你的价值观或者诉求而改变。

认知或感受

认知是基于现象观察,结合现有经验原型、价值观与立场的主观诉求,通过情感、直觉经验或理性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比如三段论方法

1
2
某人喝凉水(观察) + 喝凉水会有寒气(现有经验结论) = 某人将胃寒(认知结论)
某人迟到(观察) + 迟到是坏习惯(现有价值观) = 某人的习惯不好(认知结论)

认知方式大致有如下

认知方法解释不足
诉诸情感(feeling)基于情感的真实流露容易情绪化
回避思考直接接受灌输;或直接对抗、归咎、指责回避责任与议题
基于主观或立场基于个人的主观诉求、道德与价值观进行认知每个人想法各异,是主观的评判
基于对比/类比/滑坡通过单一维度进行认知容易标签化、单一化、权威化
基于形式化框架通过逻辑方式进行认知(本文不涉及)耗时费力

上述都是主观且局限性,没有完美的认知手段。上述四种也不是平级互斥的,可以同时有多种并行认知。

“完美”的认知采样不存在,做到尽可能客观化就很不错了。

基于感受的认知

感受指以“我”为能动主体接收到外部信息后,我作为第一人称的感受

  • 我听到楼上搬桌子产生噪音,我感到很烦躁
  • 我听到领导表扬的话,我感到很开心
  • 我喝了一杯咖啡,感到很振奋
  • 我看到一个电影,为情节而流泪

注意感受是有边界的,如下不是感受

  • 楼上搬桌子产生噪音,我感到邻居很讨厌(主语是邻居)
  • 领导表扬了我,我感到未来前途可期(主语是未来)

严格地说,感受只是情感表达,它是没有判断结论的,但是为了方便归类,我们把感受也放到认知里面。

基于回避的认知

指没有思考,无条件接受或者无条件对抗就接受了对某个事物的认知结论,主要有接受与对抗两种形式

我不得不…

接受的例子:把观点当结论,无条件接受,不思考为什么

  • 新闻里这么报道的
  • 书上这么写的
  • 他人都是这样做的,我不能显眼
  • 领导要求的
  • 指责自己做的不够好

要解决上述思考距离过短的问题,要用“我想…是因为…”这种句子来细化,比如

  • 我不得不按照领导要求来加班,是因为我想要A绩效
  • 我相信了新闻的内容,是因为我懒得思考

你居然…

对抗的例子:只指责对方不足,反驳对方,而忘记了议题

  • 领导居然啥不懂,我不想去配合
  • 他总是长篇说教,我懒得和他讨论
  • 我发现了对方的一个缺点,就全面饱和打击

上述问题,要明确双方的价值观与语境,要搞清楚根本原因,要不然就很容易脱离议题。

基于主观、道德、正义或立场的认知

什么是主观

“主观”特点如下

  • 无法度量、无法定义,不可证伪
  • 基于个人立场、道德、信念、生活经验与价值观,个人所坚信的信念不能代表是“真”的

认知举例

此认知是以“我认为…”这种主观的想法作为依据去进行逻辑推导

  • 某人将秘密公开(观察) + 我认为公开秘密是不正直的(现有经验信念) = 某人是一个坏人(认知结论)
  • 某人批判社会(观察) + 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不XX的(现有道德体系) = 某人是一个1450(认知结论)
  • 某人不按照我的方式生活(观察) + 我为你好(基于控制欲) = 你应该符合xx(认知结论)

对于道德对错,它是

  • 主观的、非单一标准的信念(合于社会习惯的,便是道德–胡适,生物学家认为利他/共情就是道德)
  • 道德动机:有人认同且遵循、有人认同但违背,甚至有人无视任何评价
  • 时代、地点局限性:你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以前可能是被忽视的(比如劳动权益、动物权益)

上述任何一个话题,都有大量的专家自古争议至今,尚未形成大一统结论。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要作为裁判去评价与标签化他人,也不要假设他人与你一样

特别指出,控制欲也是个人利益,”为你好“也是主观的道德判断

基于对比/类比/标签

基于某个标准进行认知

  • 通过度量属性与标准,来进行评分与标签
  • 基于权威作为依据

比如

  • 对比:这个人还不如应届生,没什么前途
  • 归类/标签:这个人的行为,让我认为他很傲慢
  • 诉诸权威:这个人不符合XX规范

认知总结

上述几种就是常见的认知方法,再次强调,认知是多维度的,上述方法并不是互斥的。

表达

表达指将自己观察后的结果,通过语言的形式输出。

表达方式大致有如下

表达方式举例
主观感受听了你的课程,让我很满足/失望
请求/命令办公室很乱,我们可以整理下吗
忽视通过安慰、反问、解答等跳过他人的期待
沉默压制自己的诉求、感受
评价/标签你这个家伙就是没脑子

主观感受

指表达自己的直观情绪,而不要“X是很好的”这种评价的话

  • X工的支撑工作,让业务层很快就形成了运维体系,我们晚上很安心了。
  • 今天的旅游,让我们很开心

有些流程规范的大公司中,甚至有“thumb up”文化,比如为同事的帮助而点赞,送一杯咖啡券进行鼓励。这样对打破部门墙,以及下次合作都很有帮助。

再比如我晚上因为某些人的问题而指责对方

你写的什么XX代码,连互斥判断都是一坨浆糊,搞到晚上凌晨帮你收拾烂摊子,下次再这么写你自己看着办

这种就不是感受,而是在打标签(一坨浆糊)与压迫命令(你自己看着办),应该改为

你写的代码,连互斥判断都有问题,导致全组都在加班,我感到非常不满,我希望你下周把风险点全部清零,并找我审核代码(具体且可反馈的命令)

需要/请求/命令

这里是失败沟通的重灾区

  • 需要:主语是“我”的诉求,而非对他人的请求,比如“我想得到XX”,这里的实现即可以通过”我“花钱购买,也可以请求他人帮忙,方法并非一种。
  • 请求:是需求的解决方法。请求的主语是他人,大部分情况下应当是低语境,非闪避,可执行,有目标,可反馈的维度。
  • 命令:请求的强制化,虽然有强制性,但是尽可能不要使用暗示、对比、强迫、应当、强人所难或者道德上的要求来勉强或勒索他人。无论你的语言再巧妙,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命令,可能让他人就直接放弃/对抗了。

比如下面就是一个失败的沟通场景

我希望你能主动成长承担起来,XXX做YY项目就比你更放心。

这句话到“ 我”的耳朵里就很刺耳,可能解读成这样

  • 主动成长:是一种模糊的、道德上的要求,潜台词暗含“没有成长”,甚至在道义上产生“是为我好”的压迫感
  • XX比你更放心:基于标签化评价、潜台词暗含“你没有达到要求”的含义

这类话万一没说好,以前的我可能就要掀桌子了,“我明明加班那么多,客户还对结果评价很好,XXX技术更是不行,你居然还这么说”,这个吵起来就成无底洞了。

针对这些工作问题,应该减少没必要的暗示,并将背景、诉求明确起来

  • 作为领导给下属:我发现你写代码已经完全没问题,也渐渐地可以兼任需求分析的职责了(观察),目前项目有部分空余时间,需求分析人力比较紧缺(我的需求),我希望你向XXX探讨一下如何开展需求分析与项目管理(我的请求,需求的实现方法之一),可以吗
  • 作为下属常规反驳“为你好”:很理解您对我成长的迫切,但是你说XX比我好,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您分享一下评价标准。
  • 作为下属反驳加嘲讽版:嗯…我没有从你的话提取到有用的信息。

再比如

我是为了你好,你尽快把XX事情办了吧。

这句话看似是请求,其实是基于道德要求的命令。如果是命令,就要用强制的条件作为原因,比如“大领导紧急要求”,而不是“为你好”这种模糊的背景

忽视

忽视指针对他人的请求,“我”没有体会/倾听他人的感受,而是回复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这里也是沟通失败的重灾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A: 我日复一日工作很累
B:
* 我认为你应该加强锻炼
* 你这样是为自己修福报,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帮助
* 三和大神比你更惨了,这算不了什么/我们也累啊/这都是命啊
* 你已经很努力了
* 我当初在XX工作时...
* 我们越来越强大了
* 你们工作内容怎么样?
* 你不要传播负能量/你不团结/你不合群

上述回答可能都是你我在日常无意回复的(尤其是下属小心翼翼地找你的时候),如果你这样一句话把问题堵死,最终就是换来沉默与疏远,而且问题远远没有解决。

这里失败的原因是,“我”由于先入为主的概念,忽视了对他人的观察与倾听,直接一步到位输出了结论。

更完善的流程是:观察与倾听,感受,需求,请求/命令。

1
2
3
4
5
6
7
A: 我日复一日工作很累
B: 你是说,你很累,希望放松与休息?(对方的情感/感受)
A:是的,因为最近overtime过多,压力很大。
B:的确是这样(我的共感),要么这样,我们讨论一下休假/改进方法/加钱/鼓励/不解决(响应对方对你的需求,通过具体手段实现感受)?
A:我希望XX方案(对你的请求)
B:这个是这样的(列举出具体可落地的手段,并请求反馈)
A:(讨论)

上述只是一个例子,并非全盘接受诉求,你也可以选择拒绝。

沉默

指因为压制自己的感受、需求而不进行进行表达,导致在对话中,无法主动说出或者响应他人的对话。这里原因主要有三个

  • 表达能力不行:这个需要去重新学习语文(主谓宾说不清,要练习写作)
  • 迎合他人的感受:担心他人指责、拒绝或者失望
  • 担心自己的需求:担心自己诉求没有达成,认为讨论没有意义,习得性无助

这种情况要提问与倾听,找出深处的理由,以打破沉默

评价

指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以裁判的身份对他人进行评价、标签、分类或比较。

  • 你工作上很懒
  • 你的能力不如XX

比如有人对你说

你居然说了“不爱X”的观点,没想到他是XX的人

这种基于标签化的评价,大部分是没有结论的话题,不值得长篇大论讨论。

你行你上啊

这些问题的争论一般是主观争论,而它一般是对现象的看法不同导致。因此要先找出公共认可、客观可证伪的标准,对齐后再进行讨论。

附录

总结

所谓沟通,就是基于观察、感受、需求、命令的维度进行思考拆解的流程,它属于经验科学,有成熟的书籍与流程,只要练习即可掌握。

书中的不足

本书在个人看来,有如下缺点,望读者注意

  • 章节之间的联系非常散,而且内容又有重叠,所以它可以看作一本演讲稿的集合,而非一套层次化、体系化的知识,需要自己整理。
  • “非暴力”的标题过于喧宾夺主,本文内容主要在“观察与表达”的实践上。
  • 如果需要更加体系化,可以参考《快思慢想》或者分析哲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