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实施中时间短缺化对策
2021-01-23 / modified at 2024-11-12 / 3.9k words / 13 mins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技术人员不能仅限于纯编码与技术方案,而是需要作为团队担当同时去整体交付任务,这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入门者,首当其冲的就是时间分配与劳而无功问题。

本文以Tech Leader为例,通过枚举时间分配,将部分不增值的时间外部化,以提高总体交付乘积效率。

背景

项目背景

H司对项目的强交付要求,与外企是不一样的,不存在类似外企的Project/Career多个经理等分工,而只有交付经理(招聘、需求、落地、进展与PPT全包),所谓的三人发四人工资干五人活。

一方で,在任何商业竞争中,核心都是快,唯快不破,快到让任何对手都来不及抄袭,快到你的项目成为唯一选择(而不是将战线延长到后期数十家竞争)。为了快,有些代价(质量,人力,未完善的场景)是必须要承担的。

  • 你要快速占领用户,就算你自己知道败絮其中,也要让对手决策认为大势已去
  • 你要经验丰富,不能让对手抓到致命漏洞的好时机

具体到底有多快,节奏如何,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领导者/创业者来实施的,本文就不讨论这些了

时间为啥不够用

在大公司中,组长通常由专业技术族选拔而来,虽然固有scrum master的名号,但也有大量的编码与技术工作,以下是一个大厂小组长(大头兵)的实际工作项

  • 技术担当(Technical Lead),管理工程技术不确定性。关注项目从抽象到具体的实现与进展,比如软件工程,技术细节的培训指导,敏捷管理。未来的CIO。
  • 员工管理(Team Lead),管理员工预期的不确定性。比如情绪价值(Team building),未来发展(培训)与薪酬诉求,不与员工具体的绩效考评挂钩。在外企形象还算好,而在国内私企的形象已经坍塌成东厂了。
  •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管理项目交付的不确定性。对内掌握大致的以周或者月为纬度的进展,但是不用掌握实现细节。对外协调管理(Coordinator),降低外部的不确定性,比如要钱要人推活。拥有资源调动的权限。
    • 售前介绍,需求采集,场景分析,技术方案,工时导入(拆解/录入/跟踪/验收),运维售后,扯皮对齐
    • 杂项:组员不断打断的决策要请,临时插队的需求或工作,招聘、考评,汇报、PPT、缓解领导焦虑等工作

上述角色在外企一般是三人分别担任,即使有一些重叠,总体来说凑合够用。而在狼性公司是一人兼任三个活并拿两份钱,虽说如此但是基本上没人能做到六边形战士,掌握其中一个就可能被重用并组建起草台班子承接中型项目。但是这样一人兼任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这些带来的问题就是疲惫中失去了方向,表现为

  • 在竞争压力下,通常总是先解决眼前最简单的不赔本的工作,而更重要的场景分析等决策类工作却一拖再拖。
  • 陷入光环效应与细节(比如js/css体验改进,繁琐的管理轮询活动),管理微操过多
  • 陷入沉没成本,担心组员因为没有活而陷入空转被C考评,因此为了输出而输出(组织僵化从这里就开始了)

这时项目就有危机了,已经陷入能力陷阱,劳而无功,就算给项目增派人手也没有用了。这个本质上就是加杠杆后的爆仓问题。

组织结构矛盾

上述时间短缺问题实际上在《千高原》这本书中也有介绍过,即“平滑”与“纹理”。这两种状态是二元对立的

  • 如果你想加快交付速度,那么工作重点将类似全职经理人,通过投入事无巨细的精细化管理活动,效仿泰勒的工厂流程,压抑不确定性,实现精算且明确的计划,用数量进行压制。这种状态是很昂贵且脆弱的,但是速度真的快。就像台积电一样,复杂昂贵的芯片制造也能做到平民价格。
  • 如果你希望加快场景探索,或者加大团队冗余,那么更加类似于单打独斗,团队就更加放养(stand alone complex),但是不确定性也会上升。

复杂理论可以证明,上述状态各有千秋,你费力维护的金字塔式小组虽然表面上看似高效精干,实际上单点故障更多,无法抵挡浪涌,更容易一瞬间溃败。即使如此,它仍然很强,假如再加上996,从公司间竞争来看,这种劳动的低价倾销的确有竞争优势。

时间短缺化对策

这两个问题让我纠结了数年,学费可不低。下面是改进方法主要从个人、组织上进行改善。

注意:以下对策只适用于已经形成良好迭代惯性,却劳而无功的陷入瓶颈的项目

对项目规划进行定位

每个人所在的工作岗位与工作目标都不相同,在人力短缺问题讨论前,要先确保利害关系。

  • 高管/Sponsor对当前项目组的定位是什么,保持惯性不爆雷即可还是有增长要求?完成用户新需求会被认可吗?
  • 直接领导对项目的定位是什么?是苟一苟等退休,是借A项目人投入到B的牺牲品,还是想再改改?领导是否有系统化的管理能力?
  • 你对项目的看法是什么?是成就产品,是投机出KPI做出一个四不像,还是干一年算一年?这三者在大公司的项目中很难兼得,因为有产品能力的人很难适应大公司环境。
  • 项目组员对项目是什么看法?是改改能用,还是想再努力一把?

一定要记住在大公司中“保持现状”就等于不进则退,断粮等死。

对管理动作进行定位

项目管理是对人力调度的管理,即买入员工工时,卖出产品交付的活动,核心仍然还是时间、成本和质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大致正确的方向,大致正确的时间估算,以及合理的成本价格。

方向大致正确

项目内尽可能只专精一条方向,不能”并行全都要“,互联网公司(比如跳动或PDD)的“试金石”是不惜员工健康作为代价的超短周期试错,买菜A项目凉了,教育B项目凉了,换一个方向捞钱就可以。失败是正常的,就算头条这种公司,也每个月都有挂掉的项目。

管理层说的“全都要”是不可能实现的,对项目的投入只有两种分类:增长或停滞等死。然而对个人来说,一不小心就成代价了,因此最重要的事情是对项目进行tradeoff

  • 管理层认为保持现状的项目,就拖着不死即可,不要想着去还债,毕竟债务是还不完的。
  • 管理层认为要增长的项目,看自己是否还有上升空间。你自己觉得重要就做,不重要就自行决定去留。

时间大致吻合

永远不要透支时间,用自己与组员的加班时间用来规划时间点,因为大部分人都会低估时间,一旦项目质量问题与意外接踵而至时,项目就完了。避免打疲劳战,身体健康优先,保持锻炼,否则你与组员可能会患上免疫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肥胖症、心率不齐等疾病。

你自己所需要完成的时间分解给组员去做,耗时一般需要乘以三,估算准才有意义

成本与质量符合市场

合理分配资金包和升级包,匹配市场价格,最终接受相应的产品质量。方案如下

  • 通过考试,自动化工具等提高质量
  • 尽可能给出确定性,别让人跑了

将全部工作分出去

以下是管理投入的三种场景

管理模式场景规模管理活动工时组织杠杆率
自管理小作坊1~4人几乎不投入,个人效率优先看组员能力
自上而下递归管理Agile中等投入维持现状,但质量与进度难以控制
全程控制与轮询ALM/JIT/ERP全职管理,但会陷入细节精益生产,高度拆解,成本最低
管理活动与杠杆率

作为组长,除了管理角色,还有技术或场景攻克等工作内容,管理动作的分配自然会降低,因此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所有工作全部手册化并清空(持续压缩或转移工作量),流出大量空余时间才能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正当我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时,他们却把我拉了回来。

如果项目中出现“劳而无功”的瓶颈,这时就要降低你自己的管理活动,找出限制步骤,防止瞎忙。

  • 管理事务工作:形成惯性后,scrum master的事务类工作指派给一个组员来干(周会,进展)

放权技术的工时:

  • 已经运行稳定的优化任务:不再参与落地设计,只看组员的方案汇报(高阶设计时就要考虑low-code/visualize/portal等方案,如果你没考虑,说明SaaS水平不行)
  • 业务需求:完全让开发人员进行原型设计,高阶技术设计与落地实现。
  • 你认为组员慢的:慢可以接受。假如某个功能开发,你自己亲自写需要两小时,但是让组员写可能要折腾两天,那你要也分出去,后续你就可以用高语境来回本了,即使人工传递是有损耗,你也一定要分下去。再不行就换人。
  • 你没搞过但是觉得不难的任务:只出指标,给一个宽松时间,让组员去POC、评估工时与写PPT给你汇报
  • 你自己也不会的任务:让组员去POC、评估工时与写报告,但是要进行定期check
  • 现有债务与阻塞:指定度量标准,让某个组员去POC、写方案与评估工时,到时候只评审
  • 组员找你开会的时间太长:培训组员写更完备的方案,降低开会时间。

这里有人可能就不满了,那组长岂不是管理重心过高,天天看汇报了?这个无所谓,大部分软件并不需要人人都是精英,富士康模式就是最高效的倾销模式,控制好质量的标准差就是最好的管理。

质量控制

  • 自动化与考试:降低代码审核时间

    • 能够自动化与度量的问题(比如静态扫描)一定要清空,这种稳赔不赚,而且可以防止破窗效应
    • 安全编码/编程规范等问题,面试是难以识别的,通过考试让全员掌握
  • 摆正心态,认识自己与同事的平庸,不要焦虑。你不是全知全能的神,项目离开你一定照样能跑。

    • 你觉得别人慢:不要急,定期问一下即可。
    • 别人觉得你慢:不要别人催你你就开始慌,决策权在你这里。
  • 控制好验收、上线、运维的度量标准,测试要基于用户场景进行测试,而不是简单的点点点,作为高阶设计者是要输出测试标准。

  • 遇到能力弱的组员,保持心情通畅,不要自己生闷气与焦虑(会导致皮质醇异常),也不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 年龄大的员工要把压力给传导下去,把旧公司的习惯给纠正过来
    • 年龄小的要稍微耐心点,不要惯着陪加班,不要打压自尊
    • 实在不行的,进行绩效改进计划(PIP),给出截止日期,再不行只能开除
  • 放弃强迫症,将缺陷记录归档为债务,看作资产负债表。这种属于不良债务的杠杆,没必要当月清除,能拖就拖,100%完美架构是代价高昂的,而且ROI也很低。

基于专注度的组织改善

基于专注度划分任务:这两种时间分类在标记任务时,建议加到tag里,因为间断的时间很难估算,但是非常重要。

  • continuous: 完整连续的时间
  • fragment: 间断的短期时间

在项目中,组员的角色要进行分离,而不是混到一起统称为“研发”。我们可以按照“专注度”强化分工角色

  • RD Team: 设计与编码工作,一定要避免核心开发被频繁打断
  • Support Team: 支撑与客服工作,注定会被频发打断,考评要倾斜
  • DevOps Team: 开始有开发兼任,后续需要专人处理运维。

项目的后期千万不能让一个人既进行开发工作,又负责Sales&Support工作,那样时间估算会乱套的。

虽然标题写的是组织,但是就算你只有一个人,也要这么将时间按照上述角色进行分块,否则人被频繁打断会很疲惫的。

总结

通过上述改进后,个人的工作时间大量释放,质量也没有显著降低

  • 获得了不被打扰且连续的高阶Portal设计、技术方案与预研时间
  • 大部分工作用于收集与处理信息流(反馈,例外或者评审)
  • 对工作项的验收与质量监理成为了新的挑战

附录

个人总结

我认为软件行业,在未来随着基础云化软件的成熟,从零开始的机会越来越少,未来的核心将是场景创新

  • 未来软件知识贬值越来越快,管理经验将高度分化且冗长,
    • 低端类管理者沦为工厂领班,转为永无天日的富士康模式、对日外包、low-code/no-code开发。不再会有长期雇佣,而是精算后的计件任务。
    • 高端类的将类似经理人角色,基本脱离一线编码
    • 任何工作都需要复盘再复盘,持续改进,才能进步
  • 高端类IT技术工作将转为医生、律师、快消类的CPTcode工作模式,将形成行业组织或者创业伙伴

对于个人来说,除了八股文外,一定要掌握“组装”的活用技巧,否则很快会被淘汰。